大竹里福德廟▲大竹里褔德廟 大竹里福德廟的興建緣起於康熙末年,在明鄭時代,早期來台開墾的先民中,有一名為邱添宗者,從大陸祖籍地泉州隨身攜來一尊土地,落腳大排竹後供奉於家中,以為護土神,當時台灣雕刻技術尚未成熟,能有此神像實為難得,於是同為異鄉遊子有為尋求精神寄託者,便開始來此拜拜。後來邱添宗謀同劉某與曾某議定在庄尾建造一間粗簡的廟宇來供奉福德爺,廟成之後信眾日愈增加,後來更逐漸成為庄民祈願信仰之所在。歲月輾轉,香火雖越來越盛,廟貌卻日愈滄桑,乾隆年間庄民曾起榮不忍見此情況,曾發動修築過一,到了嘉慶初年文秀才張春林,大老楊大存等有鑒於福德廟廟基狹小,廟宇老舊,又地處庄尾,提議在本庄中心地點擇地另建新廟,以方便信眾朝拜,新福德廟於焉產生(即今六順宮所在地)原祀士地公神像遷厝新福德廟。舊福德廟則另雕土地公神像奉祀,光緒元年舊廟遭逢暴風雨侵襲,多有毀損,有賴庄民曾正修發起修繕,到了光緒卅二年又遭逢大地震震毀,幸有庄民張樂旺者主持募款修建,因此福德廟才能屹立在大排竹庄尾,直到日據時代。
日據時代推行皇民化,日本政府採取廟毀神除之策,本廟終究難逃屋被拆,神像被焚的命運,一直到台灣光復,神人重歸祖國,民眾恢復信仰自由之際,庄民才又興起重建此廟的念頭),民國四十九年由當時里長張砂榮先生與廟事管理張明註先生共同發起庄民樂捐,籌湊建廟之資。並依廟之原址略為後退幾步,重建現今之福德廟。(備註:此說是根據文獻記載,但據本庄現七、八十歲耆老楊鞶。張砂金等人謂現廟地點非原址略後退,而是西移數十尺,因重建之時原址已為徐仝河私人用地,現址當時為水利地,取得較易,且位居水尾,建土地公廟比較符合民俗,故取而建之)
邱老師導覽完之後,大家在休息中閒談了有關八家將是否就為八個人此問題,經邱老師的解說,我才知道原來八家將至少有九人:文武差兩人,黑白無常兩人,甘柳將軍兩人,文武判官兩人,還有雜役一人,這是今天踏查的外一章。 (資料來自白河古早店仔口二十四里踏查錄,邱瑞寅,台語文學讀書會) |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大竹里福德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