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潭公廨
二百多年前,白水溪上游北岸有一片海拔四百公尺上下的丘陵地,無人居住,後來來了某個族群的一些人,沿著白水溪谷上溯到這片人煙罕見的山坡地開墾,建立了白水溪庄,接著又有一批同族群的人在庄的東邊及東北邊建立鰗鰡坑及險潭兩個小部落。據長年來的考證,白水溪族群應是來自東山鄉哆囉嘓社的洪雅族後裔。平埔族人一向就有他們依賴的神靈信仰,因此白水溪很早就建有公廨,但白水溪的公廨據說曾幾度遷移,最早的公廨應在白水溪庄的某個地方,西元1871年基督教長老教會進入本地傳教後,白水溪本庄慢慢的幾乎都改信了基督教時間久了,公廨頹了毀了,人們記得替後來的教堂初址作註記,卻無人對更早的公廨位址留有記憶。後來險潭和鰗鰡坑兩部落的人們便在險潭某個地方另起了一間公廨,歷經一段時日後,也不知何故公廨又移到鰗鰡坑來,可是原就住戶稀少的鰗鰡坑部落,居民卻在同一段很短的時間內相繼搬離,形成廢庄狀態,廢庄原因傳聞甚多,比較可能的是白河水庫建成後,往鰗鰡坑的山路常常淹水造成祭拜不便,故有此結果。另有一說為該部落曾傳染瘟疫,祖輩的要求年輕一輩的迅速搬離,而且交代莫再回去。只是鰗鰡坑庄雖廢了,但太祖的信徒並未把祖靈遺忘在該處,他們後來又在險潭庄建立了一座公廨。▲險潭公廨 ▲踏查人員於險潭公廨合影
目前的險潭公廨位置在入白水溪庄右轉往關帝壇的路上約兩公里處。公廨建在較高處的平台上,外觀簡陋,只靠兩邊各三根水泥柱子撐起,四周無牆,亦無門,兩側有紅磚水泥砌成的椅條供人休息,中後方豎有三根木柱(向柱),上懸掛有太祖老君匾額,前方是祭台,台上無神像,以三個圓肚形陶甕代表太祖三姐妹,前有香爐,前庭則另置一大型天公爐,旁邊還有金爐,花圈(由雞冠花、圓仔花及五節芒編成)等,後上方懸掛有鹽水鎮大眾廟贈與太祖老君的「神威顯赫」匾額,另有紅紙張貼97年農曆九月十五日太祖老君千秋添油香的芳名錄,含六重溪太祖五姊妹共15筆,還有公告97年拜問新向頭的各人得杯數記錄,公廨內懸掛之太祖老君匾額日期刻的是民國乙亥年菊月吉旦(乙亥年菊月為民國八十四年九月),但祭台背後有黑字註記八十七年六月......,由此推斷,此公廨之設備應陸續改換過。
目前公廨信徒無幾,惟每年農曆9月15日仍有族人後裔前來祭拜,只是儀式已經漢化,不再有尪姨牽曲了。
(資料來自白河古早店仔口二十四里踏查錄,邱瑞寅,台語文學讀書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