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祿何許人也?為何嘉義人說王得祿是嘉義太保人,白河人卻說王得祿是木屐寮出生的白河人?
關於王得祿的記載,見諸文字和傳聞甚多,連橫台灣通史有王得祿列傳:「王得祿字百遒,號玉峰,先世居江南城。曾祖奇生以千總隨征朱一貴,陣歿鳳山,賜恩騎尉,遂遷諸羅溝尾莊。年十五入武庠,乾隆五十一年冬,林爽文起事,陷諸羅,得祿走府城乞師,遂募義勇五百以待。五十二年十一月,大將軍福康安復諸羅,從戰有功。隨攻大里杙,躍馬先渡﹔後軍繼之,遂被堅壘,爽文竄內山,康安率軍進,命隸汀州鎮總兵普吉保摩下。及平,賞戴花翎,以千總實缺用...」之敘述。
嘉義人說王得祿是嘉義太保人,吾等不敢言非,且嘉義太保之地名也是因他受清詰封太子太保而得名,然白河人說王得祿是木屐寮出生的白河人,卻是口耳相傳數代,本地老少人人皆知的事。且翻閱連橫台灣通史主得祿列傳及省文獻會出版之王得祿傳與其它相關書籍,對於王得祿十五歲進武庠後之生平傳述均甚詳細,惟獨對其十五歲以前童年生活卻均隻字未提,反倒是白河木屐寮則處處有他的童年故事流傳,因此白河人說王得祿是木屐寮出生的白河人,並非不可能。
相傳王得祿生父姓吳,是諸羅溝尾庄(現太保鄉)望族王必敬家的佃農之一,王家家大業大,聽說當時木屐寮大部份的田產都屬王家所有,王家在此設有公館以方便收租。王得祿生父在木屐寮的「土地公園」(或謂木林橋邊,又一說在水坑口),蓋一草寮,向王氏佃耕土地。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西元1770年)王得祿出生。王得祿出生時,相傳枕山曾鳴三日,山靈作響,聲聞遠近,故王得祿之生,人皆謂為「枕山降神」。然而上天雖賜予吳家一個不凡的兒子,但畢竟 家境困頓,終究無力養育。王父必敬住諸羅溝尾庄,偶爾會來木屐寮巡視,看見得祿頗有好戚,遂於韶齡前後收為養子,名號王得祿。被王家收養之後,得祿便入住木屐寮公館,公館那裡原本就有長兄長嫂在駐,並管理一切業務,此後得祿生活有賴許氏嫂夫人照料,養父母則常來往於溝尾莊和木屐寮間。
得祿自入養王家之後,因生活環境突然改變,較之從前有若天壤,雖說已是大家子弟,但有些自幼浸染之粗野習性一時之間難以更改,再加上個性使然,不受約束,若欲約其入軌,便常逃回生母家,與諸不受教的兒輩為伍,惹得父兄惱怒,而常被禁外出。管教雖嚴,兒性越壞,離家人的期望也愈來愈遠,終為父母所棄,家人所不歡。所幸,不受管教的王得祿卻有一位對他愛護備至的兄嫂許夫人,常常得祿在外滋事打架,三餐總不敢照常回家吃,嫂嫂會為其擔憂,偶爾回來,嫂必為其備餐與之食。當父母前,常為之說項,被罰禁食,嫂嫂會偷偷拿東西給他吃。而其嫂為何會對得祿如此另眼相看?相傳她對王得祿常有奇蹟的發現,其一便是神火護駕。她曾親眼目睹暗夜歸來的得祿,每次都有兩盞紅火,如燈護送左右兩旁。自從觀此奇蹟後,其嫂對得祿更具信心,知其不凡,這也是為何全家人都厭棄得祿之時,其嫂還是對他疼愛有加之故。
另有一次,得祿在外滋事,被其父知悉,大發雷霆,施以重罰,將他覆禁於染布的大菁桶內,得祿在桶內暗無天日,又被禁食,此時看在大嫂眼中,甚為不忍,只得等待公公午睡時,求得丈夫協助,掀起體積龐大的菁桶,為之送飯,不掀則已,才掀開一小小隙縫,朝內探看,夫婦兩人差點昏倒,因為桶中不見王得祿人影,只見一條大蟒蛇卷臥其中,兩人於是大聲呼喊,要家人出來,相幫翻桶打蛇,待家人小心翼翼將菁桶掀翻,桶中所覆卻是呼呼大睡的王得祿。因為有此奇蹟,世人咸信那大蟒蛇即是王得祿之元神,王得祿即是大蟒蛇轉世。奇蹟一再出現後,家人對王得祿又恢復信心,並寄予厚望,又為其將來著想,家人咸認必須易地而教,使其和目前之不良環境區隔,於是攜歸溝尾莊本家,遠離浪子之伍
,養其當世之志。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得祿年十五,遊學武庠,從此仕途大展,出人頭地,成為全台受清朝封官職之最高者。
連橫台灣通史:「...得祿少年失恃,長嫂許氏育之,至是特請追封一品夫人
,長兄追贈振威將軍,蓋異數也...」王得祿在功成名就後,特向嘉慶皇帝請封,對其嫂追諡為一品夫人,嫂以叔貴,算是慧眼識英雄的代價。王得祿不僅請封其嫂,其嫂死後之佳城,王得祿亦擇葬於大仙寺岩前塚區。又為幫元配范夫人於大仙寺巖前築墓厝,遷建大仙寺佛殿,凡此種種事證,皆可說明了王得祿生於店仔口木屐寮並非空穴來風。又王得祿號玉峰,想必也和玉枕山不無關連。
(資料來自白河古早店仔口二十四里踏查錄,邱瑞寅,台語文學讀書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